culturality.net

Menu:

Notice 通告

Updates are available here.

更新文章已移至此處,歡迎瀏覽。

Latest Updates:

Jianghu (May 2010) (2010-05-09)

Proximity without Reciprocity (2010-03-23)

In Retrospect 2009 (2010-02-15)

當一心多用成為美德 (2010-01-16)

匪夷所思的文化中心 (2009-01-16)

Merry Christmas (2009-12-24)

天水圍的光影再現 (2009-10-15)

sticker
rss 2.0

Last Update:
2003-10-01

青年現形記

文/蕭

「關心青少年,唔好俾佢地成為罪惡鴽頧u公仔。」這段電台宣傳聲帶將青少年比喻為扯線公仔,任人擺佈,毫無自我可言。不過它總算沒有像「每日十分鐘,聽聽少年心底夢」的電視廣告般諷刺,數十秒的廣告只是有大人在絮絮不休,「少年心底夢」卻一句也聽不到。用文化研究的說法:這是青少年「主體性」 (subjectivity) 的消失。社會既看不見他們的真面目,也聽不見他們的真正聲音。

香港流行文化看準了這個空白,炮製了一幕幕看似「重現主體性」的好戲。別的不說,單是娛樂圈裡的已經夠看頭:自從謝霆鋒扮大個的反叛out了以後,現在的新晉歌星一於打正青春無敵學生的旗號,以青少年身份說話。Twins擺明車馬要《戀愛大過天》,陳冠希要在《壞孩子的天空》下成日拍拖,Shine的《一一》講同學重色輕友,Cookies 話追男仔要做《心急人上》……

這些歌手能夠人氣急升,說明他們的確能使青少年產生一定共鳴,但他們畢竟是文化工業的產物而已。嘗試道出青少年心聲只是手段,保證唱片有白金銷量才是目的,至於那些是否真的「少年心底夢」根本不重要。青少年的主體性透過商品化重現時,到底被扭曲了多少,又餘下多少真實的成份呢?

官方廣告裡的青少年毫無自主,流行文化裡的青少年是商品,他們都只呈現出成人世界裡各種論述建構而成的「青少年」而已。那麼香港青少年何時才能真正現形?

(原載《明報》,2002年7月21日)

Previous Page